重新開始與父母的關係
與年邁的父母共同生活或進行照護時,很重要的一點是—不要訂定無法達成的目標。面臨要照護的關頭,才與父母和睦相處,不是那麼容易的事。在他們需要照護之前,關係已經和樂融融的話,照護過程中要和睦共處也許不難;但如果不是的話,屆時才打算努力實現關係融洽的目標,儘管不是不可能,只怕難度很高。
不只限於照護的時候,一般來說,人們回想過去而懊悔、思慮未來而不安。可是我們(現在)既無法回到已經消逝的過去,(此刻)為了還沒到來的未來煩憂也毫無意義,就連自以為肯定會到來的明天,也不見得必然到來。相信應該有不少人都曾經思考過這樣的事。
在照護上,要將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過往都當作不存在,或許有點困難。
但是要與父母重新建立關係,必須抱著「從頭開始」的心態去相處。這樣的做法意味著—如果過去與父母關係不佳,現在就不要將焦點放在這件事情上。不只如此,像是子女後來才察覺到「父母其實早就需要照護」的事實,為了「自己該早點發現才對」而感到後悔的情況也一樣,因為這樣的懊悔根本無濟於事。
所以不論過去如何,今後只能逐步建立與父母的關係。不過如果一開始就以親子間的良好關係為目標,將因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而苦惱。
一開始,先過著平靜無波、沒有大爭端的日子應該就可以了。原本就跟父母沒什麼話說,而且經常一開口就大吵的人,現在突然要與父母變得親近,沒那麼容易。
所以只要從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先開始,慢慢改變彼此的關係就行,例如至少做到可以待在同一個空間,保持和睦氣氛之類的。母親過世之後,由於我父親不是情緒化就是愛叨唸,所以我總是感到退縮、無奈。年幼的子女陪我跟父親在一起的話,可以避免與他發生衝突,不過一旦只有我們兩人共處的時候,氣氛就變得很凝重。我與父親再度共同生活的最初目標,是能夠與他共處一室。
事實上,父親在回來這裡的十年前左右,曾經主動拉近與我的距離。由於他突然表示:「我想接受你在做的那個心理諮商。」於是我每個月與父親見一次面,聽他說話。雖然談不上是幫父親做了心理諮商,但是我們能夠與年輕時不同,保持一點距離冷靜地對話,對於後來要開始照顧他來說,是很好的經驗。不過也必須說,偶爾碰個面與每天長時間共處一室,畢竟是有極大差異的。
.
本文摘自《#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》
阿德勒心理學x肯定自己x修復親子關係,照護者的心靈自癒指南
作者:岸見一郎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各位朋友好:
照顧年邁父母,請給自己務實的目標。
以目前的長照費用,將來可能再延長的平均餘命,少子化的趨勢,以及整體平均薪資來看,能夠在經濟上支持父母終老,就已經是超級不容易的成就了。所以成年子女還能有收入,年邁父母有人照顧,這對我來說,就相當了不起了。
如果目標是,要跟年邁父母建立好關係,這我認為大可不必。如同作者所說,如果之前雙方關係就不錯,或許長照的時候,相處上不會太難。可是,我個人覺得未必,因為老人家在生病之後,個性改變的例子也常聽到。
能跟父母和解,那是非常迷人的渴望,但現實上機率不高。最重要的是,父母也會有自己的自主意願,像有些父母更重視滿足自己的掌控慾。
關係這種事,要雙方一起努力,單方面或許可以有期待,但我們多把注意力放在可控的事情上面就好。我再強調一次,能維持經濟無虞,是非常重要的成就,這一點並非理所當然。
沒有錢,好好照顧自己都成空談,就別說照顧父母了!
祝願您,能先把握好自己可以做的事,這可以少一些後續的失落!
.
歡迎參與贈書活動
連結請見留言處